在中式糕点
历史悠久、甜咸相宜、赏心悦目的背后
蕴含的是绵延数千年的文化珍馐
饮食是了解文化的窗口
在包罗万象而又争奇斗艳的中国饮食文化中
传统糕点绝对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类
  它既是充饥果腹之佳肴
又是茶饮之所以尽兴、酒食之所以合欢者
  
  粮、油、糖为主角
历经一道道复杂工序的加工后
其美味、形式和寓意上达到了巧妙的平衡
而在这一块块香喷喷、热腾腾的糕点背后
更是绵延数千年的文化珍馐
中 国 糕 点 的 历 史
01
糕点的制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
2000多年前的先秦古籍《周礼·天官》中
就有“糗饵粉粢”的记载
这里的“糗饵 ”、“粉粢”指的均是
将稻米、黍米捣成粉后制作而成的糕点
  到了汉代,“饼”类食物开始崭露头角
  训诂学家刘熙曾在《释名》中解释:
“饼,并也,溲面使合并也”
这里的“溲面”即以水和面
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发面技术
并擅长用水和蒸汽烹饪
但在汉朝
饼在当时包括了蒸饼、烙饼和馒头等
其中最有名的是“胡饼”
《释名》中也有解释:“胡饼之作,胡麻著上。”
解释中所说的胡麻指的就是芝麻
所以胡饼实际上就是芝麻饼
  ![]()
  唐代,糕点逐渐发展成了商品生产
  据文献记载,长安有糕点铺,还有专业的“饼师”
饮茶佐以点心
也逐渐在宫廷的茶宴中流行起来
当时白居易的诗歌中就有关于糕点的词句如:
“胡麻饼样学京都,面脆油香新出炉,
寄与饥馋杨大使,尝看得以辅兴无。”
  ![]()
唐代花式点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
 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法定节日
最令人眼花缭乱的一个朝代
每年或大或小的节日共有七十多个,而且逢节必吃
因此,市井饮食在北宋达到了一个巅峰
“糕”即是市井饮食中的重要代表
宋末元初文人周密的《武林旧事》
在“市食”一章中共记录各类民间糕点19种:
糖糕、蜜糕、栗糕、麦糕、豆糕、
花糕、糍糕、雪糕、茯苓糕、小甑糕、
蒸糖糕、生糖糕、蜂糖糕、线糕、闲欢糕、
乾糕、乳糕、社糕、重阳糕
  ![]()
电视剧《清平乐》中数度出现宋朝的糕点
后来的元、明、清时期
除继承和发展唐、宋的制饼技艺外
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
从我国沿海上海、广州、福建等城市
相继传入了西式糕点
民国至近代时期
我国糕点各帮派开始形成,并不断交流渗透
中 式 糕 点 的 帮 派
02
我国疆域辽阔,地大物博
各地区的地理、气候、物产和生活习俗不同
南方降水多以水田为主,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
  北方降水少以旱地为主,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
  ![]()
  ![]()
因此,糕点在制作方法上、品种花样上
特别是风味方面都逐渐形成了地方特色
  而在口味上又有咸甜之分
所以我们习惯在口味上将糕点分为南北风味
倘若再作划分
则有京津、粤潮、苏沪这三大主流糕点流派
这三大流派又繁枝衍叶,又生出了
京派、津派、苏派、广派、潮派、
宁派、沪派、川派、扬派、滇派、闽派
共十一个派别
  ![]()
接下来,就让我们跟着这张地图
巡礼中国传统糕点的江湖流派
以京、津为代表的糕点也称北式糕点
北京元、明、清三代为都城
一直是全国的政治中心
为点心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
其中以京八件为代表
根据馅料不同分成“上四样”和“下四样”
“上四样”上各印有“福禄寿禧”四种字
(下图中左右两列)
“下四样”分别是:象征财富的银锭饼、
取“吉庆有余”的鸡油饼、寓意早生贵子的枣花饼
以及含状元及第美好祝愿的卷酥饼
(下图中间两列)
  ![]()
京八件
相较北方而言南方湿度大,光热条件好
甘蔗等糖类作物比较多见
尤其是热带地区,热量丰富,甘蔗的含糖量高
制糖的技术就是从南方兴起的
  ![]()
古法制糖
  被糖“包围”,所以点心自然重油重糖
且以糕类居多
这一点在苏、沪、宁、扬式糕点中体现的尤为明显
代表性的有
苏式月饼、猪油年糕、青团、百果松糕和豆酥糖等
而这其中扬式糕点又以工艺精湛,制作精细闻名
因此有“维扬细点”的美名
  ![]()
  ![]()
猪油年糕 百果松糕
  ![]()
  ![]()
豆酥糖 青团
四川自古就以物产丰富而著称
当地居民很早就掌握了食品制作工艺
在巫山、涪陵、广汉等地出土了大量
从新石器时期到战国时期制作糕点的工具
川式糕点虽不似京式糕点正统端庄
不似淮扬糕点小巧精致
但却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味道
川式糕点主要追求一个“酥”字
因此原料多采用花生、芝麻、核桃等
其中香甜可口,酥脆化渣的桃酥
就是川式糕点中的主要酥类点心之一
且川式的桃酥因原料中加入了少量精盐
故成品在香甜中略带咸味
  
闽式糕点受地理位置沿海的影响
所以甜咸风味比较明显
同时又会在其中加入虾干、紫菜等
海鲜风味突出的原料
因此使得糕点的味道甜中带咸,咸中有鲜
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,如:
礼饼、碗糕、咸真酥、蛎饼、虾酥、甜肉广饼等
  ![]()
  ![]()
蛎饼是咸派的典型代表,碗糕是甜派的典型代表
潮式糕点的馅料以豆沙、糖冬瓜、糖肥膘为主
清代中叶至民国间,海外潮人来往频繁
工商业发达,也迎来了潮式糕点发展的高峰期
潮汕各县乡镇都有自己的名特糕点
按照制作方式主要分为饼类、糕类和糖类
代表品种有葱饼、老婆饼、豆条、海门糕仔等
没错,老婆饼就是潮牌糕点的典型代表
  而到了广州,点心和早茶结合到了一起
进入了正餐的行列
其最大的特点则体现在了“包容”两个字上
  例如广式点心的“四大天王”之一的叉烧包
  制作叉烧包的面粉来自北方
皮要自然爆开是南方的创新
而另外一样——蛋挞
则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,名列其中
  叉烧包、虾饺、烧卖、蛋挞,为广式点心的“四大天王”
截图自《舌尖上的中国》
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
北方的面粉、南方的制作方式
  以及来自国外各种不同的食材
中式糕点
  在这里完成了南北交融、中外合璧的使命
  ![]()
滇式糕点起步虽晚
但它借鉴了京式、广式以及西式糕点的长处
同时又利用云南丰富的食材特产
最终后来居上,自成一派
 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,阳光充足且均匀
加上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
气温随高度而降低,所以夏季温度不会很高
高大山脉又能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
所以冬季不会特别寒冷
因而适宜种植各种花卉
  ![]()
  这些鲜花不仅在山间地头争奇斗艳
更是餐桌上少不了的时令“美味”
新鲜出炉的鲜花饼皮酥馅软,花瓣片片清晰饱满
轻轻掰开后
蜂蜜香、麦香、花香混合着在空气中蔓延开来
  
中式糕点:美味、颜值、寓意并存
03
当然,各具特色之外
中式糕点的魅力更多的是在于它集
美味、颜值、寓意三重价值于一身
美味自不用多说
上述各具地方特色的糕点流传至今
无不是历经了时间以及食客口味的检验
至于颜值,中式糕点在制作过程中有
钳花、镶嵌、滚沾、拉伸、挤注、模具与拨等工艺
加工过程中又有蒸、煮、煎、炸、烙与烤等方式
一道道程序的之后呈现出来的作品
无不充满着东方美食的婉约与匠心
  ![]()
截图自《舌尖上的中国》
  荷花酥是浙江杭州传统糕点
源自明清时期,后来被供为宫廷点心
也是宴席上常用的一种花式糕点
酥皮点心是中式点心中的一大类
分明酥和暗酥
荷花酥是明酥的一种,从表面就可看到清晰的层次
吃起来脆酥香甜
同时还带有江南点心特有的秀美灵动
  ![]()
桂花香气清浓两兼,古人将桂花代入糕点之中
便是人们口中所说的“桂花糕”
雪白的表面上点缀着金灿灿的桂花
口感软糯不粘牙
还带有桂花特有的馥郁
而说到寓意,我们的祖先则更是善长寄情于食
通过一块块独具匠心的糕点来表达美好的祝愿
  ![]()
  定胜糕属苏式糕点
关于它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
古时人们为迎接打仗得胜回来的将士
而特制的一种点心
定胜糕的颜色绯红,象征战争凯旋
而后的和平年代,孩子外出读书或考取状元
亲朋好友也会做几笼定胜糕送行
表达金榜题名的美好祝愿
  ![]()
喜饼是中式糕饼的一个重要分类
它承载着中国喜事礼俗文化
尤其对于在人生大事上非常讲究的广东人来说
金榜、结婚、乔迁、祝寿则更是少不了
将喜饼作为礼物,派送给亲戚朋友
以此来传达喜讯,共沾喜庆
  ![]()
黄豆粉条相当于纸,芝麻粉条相当于笔墨,二者相融便成字
徽州独有的嵌字豆糖
豆味儿、芝麻味儿和微甜的糖味儿让人唇齿留香
而它最让人惊叹的莫过于每块糖中
都蕴藏着一个吉祥如意的汉字
糖中有字,字里含意,意间带甜
尤其过年的时候
孩子拿一粒“寿”字给老人
老人选一粒“财”给儿女
这其中孕育着无声的祝福、家的味道
以及“字里行间”流淌出的年味儿
地域有南北,但美食没有界限
一道道复杂工序的加工下
食材间相互碰撞、杂糅
在美味、形式和寓意上达到了巧妙的平衡
这就是中华美食的魅力所在



